法人怎么从公账上取钱能合理节税?揭法人从公账取钱的纳税知识
阅读数: 31572
最近,不少税友咨询51个税:法人怎么从公账上取钱能合理节税?其实,法人既想从公账上取钱又不想多缴税,是人之常情,这里税务老师就跟大家讲解一下法人从公账取钱的纳税知识,看看是否有合理节税的方法。
我们先看看“公转私”比较常见的几种方式:
① 发放工资或者劳务报酬
许多企业通过工资或者劳务报酬的名义给法人发钱,在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的情况下,这种名义是合法规范的。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个人所得税”,大家都知道不论是工资薪金还是劳务报酬,适用的税率都比较高,其中工资薪金还涉及到较高的社保公积金成本。
假设全年的工资薪金为500万元,暂不考虑五险一金以及专项附加扣除,当年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00-6)*45%-18.192=204.11万元;如果是全年劳务报酬500万元,年终汇算清缴时当年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00*80%-6)*45%-18.192=159.11万元。
所以,法人以工资薪金或者劳务报酬的名义从公司账上取钱的方式成本较高,钱是拿出来了,但是个税也交了不少。
② 法人借款
法人借款也是每个企业常见的一种行为,51个税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关于法人借款长期挂账的风险。
根据财税2003年第15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纳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所以,法人通过借款的名义从公司账上取钱一不小心就需要缴纳20%的分红个税。
③ 费用报销
公司以费用报销的名义给法人发钱,这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如果法人由于出差、办公等原因回公司报销费用,当然是没问题的,报销时法人需要提供合理合规的发票。但是,实务过程中,很多法人通过费用套现的方式来完成公转私的操作,其中的发票是一个很大的隐患点。
假设某公司法人打算以费用报销的名义从公户上取100万元出来,他通过朋友介绍以1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张100万元的发票。
51个税想问问大家,这种行为是不是属于虚开发票?
为了拿一百万将公司置于虚开发票的风险之下是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法人通过费用报销的形式从公账上取钱,报销的名目和发票务必合理合规,切不可因小失大。
④ 收入进私户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便捷支付方式的发展,有些小公司老板也想出了这种“节税”方式,一方面可以隐藏部分收入少交税,另一方面收入直接进自己账户,跳过了公转私这个步骤。
那么销售不开票、收入进私户的这种方式有什么风险呢?
企业发生了销售行为而不开票,税务系统可以通过企业的采购、历史销售、毛利等数据比对发现异常,尤其是法人及近亲属私人账户存在大额资金往来的情况,税务机关稍一检查就会暴露。
所以,法人想通过收入直接进私户的方式来避免“公转私”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讲了四种常见的公转私操作,各有各的风险和成本。大家也许想问了,法人怎么从公账上取钱最划算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掉公转私的问题呢?
公转私问题的关键在于有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公司财产和法人财产是独立的,需要划清界限,所以公转私自然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是个人独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这两者都不是法人主体,利润交完生产经营所得个税后可以直接转到投资者或者经营者的私人账户,也就避免了“法人怎么从公账上取钱”的问题。